日期:2025-05-08 16:36:47
前言千层金配资
作为朱总司令唯一的儿媳,赵力平在初次见到朱琦时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。
得知要为朱琦“相亲”,党组织就认真地给朱琦寻找起了合适的人选,一来二去,找到了赵力平头上,随即安排他们见了一次面。
然而赵力平当时不仅没看上他,甚至没对他有什么印象!
可后来两人却成为了一对伉俪情深的爱侣,而后来赵力平在丈夫朱琦离世后,也多次拒绝别人让她再找个老伴的建议。她表示自己得替朱琦照顾好朱爸爸和康妈妈。
那么朱琦与赵力平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?赵力平与朱家又有怎样的情谊呢?
一波三折的相知相恋
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出生于1916年,不幸的是他的生母、朱总司令的原配夫人肖菊芳在生了朱琦之后,没几年就病故了。
展开剩余94%作为奔波在前线的革命志士,当时的朱德自然没有时间亲自带着这个孩子,于是千层金配资朱琦由陈妈妈陈玉珍在后方带大到十六七岁,1937年,朱琦不幸被泸州的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。
朱琦自然知道自己身份特殊,如果暴露了必然活不成,于是他在国民党部队里隐姓埋名,韬光养晦,直到1937年8月,国共正式达成第二次合作之后,他终于与周恩来派来寻找他的组织同志接上了头。
一朝脱离苦海,朱琦紧紧握着同志的双手,眼中含满了热泪,他激动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。
随后,朱琦被安排到了延安,在中央党校学习。中央党校可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,进去的都是优秀的同志,培养出来的都是党的高级干部。
朱琦牢牢把握着这次机会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,可父亲的一番话却让他放下了书本。
原来,抗日战争已经打响,朱德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身先士卒、为人表率,于是便让朱琦去前线。
朱琦自己还没表态,就有人惊讶于朱德竟舍得将唯一的儿子送去前线。朱德常年指挥作战,当然知道前线危险,万一有个闪失,他极有可能失去这唯一的儿子。
然而他斩钉截铁地说:
“前线正在打仗,总指挥的儿子不上前线,谁上前线!”
经过在党校的学习,朱琦也深深理解父亲的革命意志。他二话不说地赶往前线,投入了战斗中。
然而枪炮无眼,当初别人的担心还是应验了。在华北的抗日战场上,朱琦英勇作战,却不幸受伤,不得不从前线退回到延安,在抗日大学第七分校担任科长职务。
正是在这里,他遇到了携手一生的爱人——赵力平。
与朱琦截然不同的是,赵力平没有大名鼎鼎的父母,她是河北定县一户普通农民家的女儿。她的家庭无力负担更好的教育,只能将她送到附近的私塾中,短暂地学习了一段时间。
然而,正是这段短暂的学习,让赵力平在懵懂之中领悟到:学习可以让她懂得之前并不懂的知识,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!
以这种认知为动力,赵力平养成了自学的习惯,有了更开阔的视野、更丰富的学识,更是接受了书本中马克思主义的熏陶,对革命充满了向往。
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,年轻的赵力平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一腔热血,果断挥别了父母和故乡络绎不绝的提亲者,踏上了革命的旅途。
她要去自己心中的革命圣地——延安!
功夫不负有心人,辗转来到延安后,赵力平顺利凭自己的才智考入了延安抗日大学。也正是在这里,一段改变了她后半生的际遇正等着她。
那天,赵力平接到教导员顾玉玲叫她到大队部的通知,她还以为有什么重要任务要交给自己于是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其他事,一路飞奔去了大队部。
敲门得到“请进”的回应后,赵力平迫不及待地推门而入。进门后她略微有些错愕,因为屋里还坐着几个没见过的人,目光齐齐落在她身上。
当时赵力平没有多想,只觉得可能是组织上面的人,可能正是由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任务。
于是她更端正严肃地站着,目光如炬地盯着叫自己过来的教导员,想以一种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来迎接组织的托付!
谁曾想,几个人交头接耳了一番,先行离开了。在他们离开了之后,教导员说:“没事了,你先回去。”
赵力平顿时傻了眼,怎么会叫了自己过来又没有任务交给自己呢,难道是自己刚刚的表现哪里出了差错?她一头雾水地回去了,夜里辗转反侧,一直想不通这件事。
直到第二天,顾玉玲神神秘秘地问她:“小赵啊,你看昨天那个男同志怎么样?”
聪慧的赵力平立即从这不同寻常的气氛中反应了过来,可她为难地说:“昨天你叫我过去,我还以为有任务,满脑子只剩这个了,谁会注意什么男同志啊!”
教导员看她毫无印象的样子,也知道昨天安排的那次见面算是失败得彻彻底底,索性对她和盘托出。
原来,昨天并不是叫她过去领任务,而是去参与组织安排的一场“相亲”,而相亲的对象,正是朱总司令的儿子,时任抗大科长的朱琦。
面对这样的实情,赵力平先是吓了一跳,随后断然拒绝,她认为二人身份差距过大千层金配资,因此十分顾虑。她以婚姻大事得由父母做主为由拒绝了教导员的好意。
教导员还欲再劝,赵力平态度坚决,教导员也不好再劝,只得长叹一口气,由她去了。
然而,赵力平的这番思想觉悟,反而更深地打动了朱琦,让他发现这个年华正茂的女孩和他一样,有着满腔的革命热情。
朱琦觉得自己与赵力平在思想上十分合拍,于是坚持对她展开爱情攻势。党组织对组织中优秀年轻男女的相爱也是乐见其成,很快便把他们调到了一起工作。
在与朱琦的相处中,赵力平渐渐了解了朱琦的为人,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,渐渐也萌生出了爱情,可是她始终顾虑着两人之间身份的那层隔膜,无法接受朱琦的追求。
前来劝说赵力平接受朱琦的人也络绎不绝,最后这个任务落到了贺龙头上。他可不像之前的什么指导员什么夫人那样谆谆善诱,这个性情直爽的晋绥军区司令员眼见他们志趣相投、情愫暗生,但自己几次劝说都不成,也就不再浪费时间了。
他挥笔而出一张条子:
批准朱琦同志与赵力平同志结婚。
这张条子写好后就上交了政治部,成了二人的“结婚证书”。
1946年3月23日,朱琦和赵力平终于在丰镇结婚。婚宴上摆了五六桌,整个司令部的人几乎都来了,几乎有三十多人,是那时罕见的大规模。
贺龙也叼着烟斗来了,他欣慰地看着二人喜结连理,还给他们主持了婚礼。
辗转相依的革命情侣
成婚后赵力平渐渐发现,自己当初担心的“门不当户不对”、“拖累革命工作”、“攀龙附凤”这些问题,统统都不存在。
作为总司令的朱德,生活上其实非常简朴,与普通的人民并无区别,他说:
“粗茶淡饭,吃饱就行了;衣服干干净净,穿暖就行了。不然,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。”
不仅如此,他还坚决反对给自己的家人任何特殊待遇。当初朱琦在延安学习,正是被他赶到了前线,做一名普通的工农红军,和千千万万的战友并肩作战。
即使是在朱琦负伤退下前线之后,他也没有以自己的职务之便给儿子安排一个轻松的工作,而是反复告诫他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,不能要任何特殊照顾。
在成为朱德的儿媳后,赵力平才算是亲身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。然而,她并没有因此困扰,她反而对朱德的这种做法是赞同、敬仰的。
她本人也像朱德对家人要求的那样,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,与丈夫一同加入了由邓颖超、黄华领导的土改工作团,开赴河北阜平县搞土地改革,为那里的农民谋幸福。
直到1948年,团内的工作基本完成,赵力平才想起结婚都已经两年了,她竟还一次都没见过公婆!
恰逢土改工作暂告一段落,赵力平这才跟着朱琦来到西柏坡。这是她作为朱家儿媳,第一次见到公公朱德。
虽然已经不是新媳妇了,但赵力平还是有些有些忐忑。可是当她真正见到朱德时,心里反而很快踏实了。
来到朱德的住处,映入赵力平眼帘的,首先是矮矮的房子,窄窄的窗,这里比起赵力平自己家也没好上多少。随后是亲切地招呼着人进屋的婆婆,以及脸上挂着慈祥笑容的公公。他穿在身上的军装甚至是洗得褪了色的。
这次见面,赵力平感觉不像是见鼎鼎大名的总司令,更像是见一个一见如故的革命老同志。虽然以前从未见过,但他们的心早就被共同的信仰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愉快的谈话中,朱德突然问起:
“土改工作快结束了,你们接下来,有什么打算?”
一心工作的赵力平当时没有想得那么长远,她如实回答还没想好。
朱德点了点头,沉吟道:
“现在整个抗日战争胜利了,国家需要建设,部队好多同志需要转下来。”
原来公公已经想到胜利后国家的重建,赵力平为自己的目光短浅感到有些赧然,但也很快振作起来,她想起银行正在招生,与公公商讨一番后,定下了去银行的目标。
而朱琦表示自己想去铁路。
朱德连连点头:
“铁路好,铁路正需要人。但是,你去铁路,不能当官,要从工人做起,学一技之长。”
后来朱琦夫妇二人的安排也正如这次谈话中提及的那样。赵力平去了银行,朱琦从部队中移籍转业出来,也是到了石家庄铁道部工作。
此时二人都在石家庄,赵力平在银行的工作相当繁忙,而朱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已经在部队中做到团级干部的他要从铁路练习生干起,学习技术,一步步做到司炉,再在三年的踏实工作后提拔到副司机,最后做到了火车司机,有时候甚至负责某一个铁路段的火车调度。
这些都没有依靠朱德,完完全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。
某次朱德乘车恰好坐了他驾驶的火车,知情人有意安排他们父子相见,便告诉朱琦去见首长。
由于首长的身份对外是保密的,朱琦并不知道是谁要见自己,但他知道决不能浪费首长的时间,于是穿着满身煤灰、油污的工作服就急匆匆地赶到了指定车厢。
朱德第一眼就看到他脏兮兮的样子,可是他不以为忤,反而十分高兴,紧紧拉着儿子的手,丝毫不怕把自己的手弄脏:
“好!好!你学会了开火车,学到了本领,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”
后来朱琦把这事告诉了妻子,赵力平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年轻时匆匆赶往大队部,只以为是要领任务的初见,二人忍俊不禁。
朱德忙于工作,见儿子得在火车上见,但他可能不知道的是,儿子和儿媳的相见,大部分也是火车上的匆匆一面了。
原来,自从朱琦在铁道部工作,天天随着火车在外面跑,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,待的时间也越来越短。赵力平调动到天津工作后,两人更是聚少离多。
幸运的是,赵力平作为货车司机家属,可以时常免费乘坐火车来北京,这也是夫妻俩的一点慰藉。
对于这样聚少离多的状态,赵力平没有抱怨过。她心里知道,丈夫在外开火车是在为更广大的人民服务。
作为一对共同投入到革命当中的伴侣,舍小家为大家,是他们的共识。
孤身坚守的晚年生活
在1974年6月10日,多年辛勤工作的朱琦忽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,被同事匆匆送往医院。
在抢救室外,医生面色凝重地看着匆匆赶来的赵力平和康克清,轻轻摇了摇头。
听到这个噩耗,赵力平再也控制不住情绪,崩溃地痛哭起来,止不住的泪水从通红的眼眶中滚落。她怎么也接受不了,年仅五十八岁的丈夫还没等到退休,就永远离开了自己!
然而,当看到旁边颤颤巍巍的康妈妈时,赵力平把所有的悲伤都咽回了肚里,她知道,哪怕是为了年事已高的公公婆婆,她也必须坚强。
稍微平静之后,朱家的两个女人略作商讨,决定暂时先瞒着朱德。
那时,朱德已经88岁了,她们很担心朱德承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。
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,当朱德再一次追问抢救结果的时候,康克清告诉了他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。赵力平站在一边,听到婆婆说出实情,伪装的坚强顿时崩碎,她又哭了起来。
朱德霎时间愣住了,他看看老伴,又看看哭得不能自已的儿媳,过了许久,才缓缓吐出一口气,向后靠到椅背上,接受了这个事实。他仿佛一瞬间又苍老了不少。
“你们开始不告诉我,这不对。”曾经亲自把儿子送上前线的朱德眼眶微红,“我就这么一个儿子,这么年轻就走了,很可惜。他上过中央党校,受过高等教育,走得这么早,太可惜了。”
为革命而死、为解放中国人民而死是光荣的死,朱德不介意儿子得到那种结局。如今儿子死在工作中,却没让他见最后一面,这让做父母的情何以堪?
逝者已矣,生者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。在平复好情绪之后,朱德康克清两人看着年仅48岁的儿媳在工作之余总是来自己这里忙里忙外,总觉得过意不去。
有一次,康克清试探着问起赵力平要不要再找个伴侣的事。然而赵力平表现得相当诧异,她严肃地拒绝了这个提议,因为她从没想过改嫁。
在朱家的这么些年,她深深受到了朱氏家风的熏陶和升华。公公朱德为她作出了很好的表率,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,还要求子孙后代也传承这优良的家风。
新中国成立后,朱德曾四次主动减薪:1955年实行工资制时,他的工资是649.6元,而即使家里有十几口人要养,他仍然不愿意让国家负担自己过高的工资,连续3次主动减薪:到了1957年1月,变成了579.5元;1959年4月,降至460元;1960年10月后,他的工资一直是404.8元。
这一切,赵力平都看在眼里。
朱德生活上也非常艰苦朴素。一条白麻纱贴花床罩,朱德用起来何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,他的整个晚年生活都垫着它度过。而这条床罩上的每一个补丁,都是赵力平亲自补缀上去的。
朱德还给儿子儿媳题过词:“勤俭建国,勤俭持家,勤俭办一切事业。”
在这样言传身教的熏陶下,赵力平的心已然和朱家连为了一体。如今丈夫去世,小姑子外嫁,家里的晚辈们正值青壮年各有事业,赵力平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抛弃自己敬爱的朱爹爹、康妈妈,为自己再找一个老伴?
1976年,朱德于90岁高龄与世长辞,直到1992年康克清也驾鹤西去,赵力平也始终没有再嫁。
结语
从1944年拒绝成为朱家媳妇,到1974年决定只做朱家媳妇,三十年间,赵力平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
然而,细历其心理,我们便会发现,赵力平实际上从未变过:
一开始的拒绝,是害怕耽误革命,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。然而,这种拒绝是出于她的成见,她误以为出身豪门的朱琦必然拥有特权,不能彻彻底底地投入理想当中。当这种成见消融时,她一开始的拒绝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。
甚至,在朱家做媳妇的这三十年间,她亲眼见到了朱德、朱琦这对父子是如何以高尚的觉悟、高昂的精神,投入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奋斗当中。这正是她的理想,她在朱家产生了共鸣,找到了知音。
于是,了解到实情之后,再一次的拒绝,她说得无比有底气,振聋发聩,不再有半点动摇的可能:我永远是朱家的儿媳!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